中芯国际遇到了什么“突发情况”?
昨天也就是5月9日,中芯国际就前一天发布的第一季度财务报告举行业绩说明会。
中芯的业绩其实是还不错的,公司单季销售收入22.47亿美元,较上季度增长1.8%,毛利率为22.5%,与上季度持平,产能利用率达到89.6%,环比增长4.1个百分点。但是公布业绩后股价大跌,主要的原因是Q2的业绩指引不太好:预计销售收入环比下滑4% - 6%,毛利率处于18% - 20%区间,出货量将保持相对稳定,不过平均销售单价有所下降。
公司分析,由于二季度设备折旧持续增加,导致毛利率预期较一季度有所降低。毛利率的指标,同行永远会对比台积电,台积电的毛利率是55%。中芯的毛利率为啥只有台积电的一半不到,主要是先进制程弱,这块是台积电最赚钱的业务。另外一个原因,是中芯的资本开支巨大,导致的折旧摊销很高。
2024年中芯国际的资本开支达到73.26亿美元,折旧摊销费用已达37.42亿美元,占销售成本的30.1%,2025年赵海军宣布资本支出与去年70多亿持平,将继续带动折旧以每年超20%的水平大幅度上扬。从结构上看,资本开支中90%投向设备采购(7年期折旧),主要用于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的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10%用于晶圆厂基建(10年期折旧)。
华虹的季报也显示出类似的问题,华虹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5.4亿美元,利润375万美元,比预估的2500万美元大幅不及预期,资本开支5.1亿美元。华虹的问题还是这几年开始的高资本支出,向中芯国际看齐的每年与营收差不多的资本支出,最终带来的就是节节攀升的折旧摊销,表现在报表上将导致增收不增利,甚至是利润大幅降低。
那么,中芯国际是否应该严格控制资本支出,控制折旧摊销,追求毛利率,以满足资本市场的殷切期望呢?
显然是大错特错。
任何公司如果让CFO来掌管公司,就会迷失在盲目追求财务数字游戏的陷阱中,从上到下缘木求鱼,刻意追求投资人喜欢的业绩数字,忽略了对公司真正目标的专注。
在追赶台积电的过程中,中芯和华虹面临的不是短期的毛利率问题,而是未来的生死卡位。这也不是简单的一个企业的经营问题,而事关整个国家产业兴亡,且远远不只是关系到半导体代工,延伸下去串联着设备、材料、IC设计、AI大模型、消费电子、互联网基础设施等等等等所有行业,如果只算经济账,就too young to naive太没有格局了。
中芯一旦打破台积电对先进制程的垄断,设备材料等上游产业链自然是直接受益,GPU/CPU也打破了垄断天花板,电子/IT产业链中最核心高端的部分就不再受制。即使这个目标还没有那么快做到,只要追近了一步就会打开一扇门。只要回过头去看京东方二十年来追赶面板技术的过程,就可以理解了。
中芯国际也许在资本市场上不是一个理想的标的,但是这个企业不是为了股价而活,理解这点很重要。
昨天很多媒体发了标题党,称中芯国际遇到了突发情况,标题蛮吓人的:
对于产线调整带来的生产波动,导致中芯国际一季度后期产品平均售价(ASP)出现下滑的态势,赵海军表示,在今年2月份举行的业绩会之后,一方面由于公司厂务在年度维修时出现突发情况,影响了产品的工艺精度和成品率问题,另一方面公司一季度新进设备较多,在设备验证过程中,发现设备性能和工艺表现需要改进,导致产品良率波动。以上影响预计延续到未来四到五个月,公司管理层正积极优化产线运营效率,以应对当前市场环境中的价格波动挑战。
年度维修是半导体制造企业中的一项常规操作,目的是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升级和检查,以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和生产效率。然而,年度维修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并不罕见,以下是可能导致突发状况的几种可能性:
1. 设备老化或磨损
- 背景:半导体生产设备通常运行时间长、负载高,长时间使用会导致设备老化或关键部件磨损。
- 突发状况:在年度维修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某些设备的磨损程度超出预期,需要额外的时间进行修复或更换部件。
- 影响:这可能导致维修时间延长,进而影响产线的正常恢复和生产进度。
2. 技术问题或兼容性问题
- 背景:在维修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设备的升级或更换部分部件,这些新部件可能与现有系统存在技术兼容性问题。
- 突发状况:例如,新安装的设备或部件在调试过程中发现无法与现有生产线无缝对接,或者出现技术故障。
- 影响:这可能导致维修工作暂停,需要额外的时间进行技术调整或重新采购合适的部件。
3. 供应链问题
- 背景:维修过程中可能需要特定的零部件或耗材,这些物料的供应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 突发状况:例如,某些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出现延迟交货,或者物料质量不符合标准。
- 影响:这可能导致维修工作无法按时完成,进而影响产线的恢复和生产计划。
关于中芯国际一季度新进设备的情况,我并不了解,以下是根据AI(Deepseek/Kimi)的信息结果如下,不知真假,仅供参考:
中芯国际持续推动国产设备替代的战略方向明确,其新建的12英寸晶圆厂(如上海临港、北京新厂)为国产设备提供了关键验证平台。一季度设备引进或验证的波动(如良率问题)也侧面反映了国产设备在性能磨合期的挑战。
可以推测以下类型的国产设备可能在本季度被引进或验证:
1. CMP(化学机械抛光)设备
中芯国际与国产CMP设备龙头企业华海清科长期合作,华海清科的首台12英寸CMP设备即通过中芯国际验证并实现量产突破。一季度新增设备可能涉及CMP设备的迭代升级或新产线适配。
2. 刻蚀机与薄膜沉积设备
北方华创和中微公司是中芯国际成熟制程产线的主要设备供应商,其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如PVD、CVD)已在中芯国际的28nm及以上制程中广泛应用。新厂建设或产线扩展可能推动此类设备的采购。
3. 清洗设备与检测设备
芯源微、至纯科技等国产清洗设备厂商的12英寸设备已进入中芯国际产线验证阶段。随着良率提升需求,清洗和检测设备的引进可能是重点。
4. 光刻机相关配套设备
尽管高端光刻机仍依赖进口,但国产光刻胶涂布、显影设备(如芯源微产品)及后道封装设备可能在本季度加速验证。
5. 车规芯片专用设备
中芯国际天津西青厂聚焦车规芯片制造,可能引进适配车规级芯片生产的国产设备(如高温测试设备、高可靠性封装设备)。
6. 国产磁悬浮无油空压机
中芯国际在其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F16)项目中批量采购了国产磁悬浮无油空压机。这些设备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还显著提升了能效。
7. 新凯来的半导体制造设备
2025年3月,深圳新凯来公司推出了31款半导体制造设备,中芯国际的验证报告显示,新凯来的ALD设备的晶圆处理效率已达到国际一线水平。新凯来的刻蚀设备(武夷山系列)、薄膜沉积设备(阿里山ALD系列)等已通过中芯国际的产线验证,并进入量产阶段。普陀山PVD设备(磁控溅射技术)适配14nm及以上制程,已在中芯国际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