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Global-PNG请登录免费注册
分享
收藏

2025军用无人机发展趋势、我国出口现状 及相关企业分析报告

Global PNG2025-10-29 14:32:25
0   收藏9 阅读
军用无人机是为专门用于军事目的而设计和使用的无 人驾驶飞行器,通常由遥控设备或自备程序控制,可 执行各种军事任务,如侦察、监视、目标定位、精确 打击、通信中继、电子对抗等。

军用无人机是为专门用于军事目的而设计和使用的无 人驾驶飞行器,通常由遥控设备或自备程序控制,可 执行各种军事任务,如侦察、监视、目标定位、精确 打击、通信中继、电子对抗等。 军用无人机主要由动力装置,雷达系统,信号传输装 置和地面系统等构成.起步期苏联无线电控制靶机 和侦察无人机,代表机型为 “长空一号”靶机和 “无侦-5” 高空侦察无人机,奠 定了无人机研发的基础工程能力.发展期聚焦中高空长航时 (MALE)无人机,研 发 “翼龙”“彩虹” 系列,实现了从 “靶 机” 到 “侦察+作战” 的功能跨越,初步形 成实战能力。跃升期突破自主控制技术, 推出 “翼龙-2”“彩 虹-5” 等察打一体无 人机,性能接近美国 MQ-9 “死神”无人机, 并开始探索无人机群 协同技术。美国空军自1981年提出多种作战理念, 这些概念的演进呈现出清晰的脉络, 主要围绕 “分布式敏捷作战”“全 域智能联合作战”“有人 / 无人协 同空战”“编队穿透制空作战” 方 向展开,反映了现代空战理念从单一 维度向多域融合、从机械协同向智能 联动的深刻变革。无人僚机又称“忠诚僚机”,是一种半自主无人机系统,设计用于与有人战斗机协同作战,仅需飞行员发出有限指令,可执行侦 察监视、火力打击、电磁对抗、通信中继等任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任务协作,重塑未来空战模式。 空军战略思想正发生深刻转变:不再执着于追求单一作战平台的技术极致突破,而是转向大规模采购和部署成本可控、能力达标 的无人作战平台,通过构建数量优势与分布式部署体系,形成对对手的压倒性作战效能。2024年4月,美国空军从波音公司、通用原子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安杜里尔公司这五家 公司中选出通用原子和安杜里尔两家,进入下一轮CCA研制工作,负责生产代表性测试样机的详细设计、制造和测试。2025 财年美国国会授权空军 33 亿美元用于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系统研发(含 NGAD 平台和协同作战飞机 CCA), 参议院拨款委员会建议从 NGAD 平台削减 5.571 亿美元转拨给 CCA系统.从美国空军未来五年资金预算指引来看,2026年后,美国CCA项目资金持续约翻倍,或表明无人僚机有望快速放量。航空领域横向对比来看CAA项目从2026年后,将显著超过其他军机项目.米切尔研究所2024年将CCA为3大类: 单价在4千万美元以上的不可损失类、 单价在1.5-4千万美元的可回收/可损 失类、单价在0.2-1.5千万美元的消耗 类。最新来看,米切尔研究所已经将CCA细 化分解为11个类型,每型CCA都给出了 成本、空重、最大起飞重量、航程、 速度、动力、发射回收方式、隐身、 武器、传感器、电子战、通信等维度的概念设计.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印度、土耳其等也在加速忠诚僚机研发,总体看,这些国家多侧重验证与原型阶段.根据RAND研究,中国将战争形态演进分为三阶段:“人力控制机器战—有人-无人协同战 —完全自主机器战”,当前处于第二 阶段初期。由于无人系统目前的自主能力并非完全可靠,有人-无人协同战(MUM-T)在现阶段仍将是主要的作战形式.此次阅兵首次展示了多款新型无人机,包括察打一体无人机、无人僚机和舰载无人直升机。它们具备隐蔽协同、广域作战能力, 可与有人战机编队执行制空、压制等任务,有望创新未来作战模式。用于无人机系统的材料体系需要满足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轻量化、可靠性和经济适用性,复合材料的性能优势完美匹配无人机材料要求。同时 无人机复材应用不需要考虑机动飞行过程中人的生理承受能力和安全性的限制,对减重迫切性高。目前,无论是各型无人机复材用量一般占机体结 构总重的 60%~80%,应用比例明显超过有人飞机。无人机需与有人机在 “飞行性能(速度、高度、机动过载)、武器载荷”等方面保持适配,自身须具备隐身性能,否则将丧失协同基础。自主、指控与作战管理是有无人协同空战系统的最核心支柱。目前主要围绕 “非系留”和“系留”两种模式展开,“非系留”模式聚焦规模 化集群作战,“系留” 模式侧重人机深度协同,两种模式均在推进。机载自主系统分为无人机端装备的自主控制系统和有人机端配备的智能战斗管理系统。FPV(First-Person View)飞行是一种通过实时视频传输设备 (如摄像头、视频接收器等)和佩戴显示设备(如FPV眼镜、 显示屏等),让飞行员以飞行器上的视角进行飞行控制的方式。在俄乌战场上,FPV无人机的作战效能显著,其灵活性、低成 本和精确打击能力使其成为改变战场态势的重要工具。FPV无人机可执行侦察探测,跟踪打击结果,打击敌方作战装备等任 务。根据war quantsdefensefeeds,乌克兰2023年购买FPV数千架, 2024年购买FPV150万架,2025年计划采购量增加了两倍,达到 450万架。产能爬坡:2024年1月,乌克兰生产了2万架 FPV无人机,截至2024年底,已实现 20万架的月产量,若实现既定目标则需要在 2025年底实现50万架/月。乌克兰在2023年起开始组织大量无人机突击连、FPV无人机操作小组,将其纳入合成营编制。飞手被明确为主战兵种,执行精确 打击、侦察、杀伤协同等复合任务,FPV无人机已不是辅助,而是作战主角。全球角度来看,无人机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中国,根据中商情报网,中国无人机产业形成了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 冀为核心,成渝、中部地区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珠三角地区是全球最大消费级无人机生产基地,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2024年9月,美国众议院通过H.R. 8070法案中包括建立美国陆军无人机部队(Drone Corps)的提议。 2025年6月,特朗普签订“释放美国无人机主导地位”行政命令,旨在刺激美国无人机的军事和非军事应用发展。 2025年7月,美国五角大楼宣布了一项大规模变革,旨在加速小型无人机(包括武装型无人机)在全军的列装进程,为部队配备数 千架无人机。光纤无人机具有电磁隐蔽性强、数据传输高效、连接安全可靠、抗反无人机系统能力突出。根据《战区》报道,光纤FPV无人机 命中率可达50%以上,显著高于无线电控制无人机约30%的命中率(受频率过载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射程取决于光纤长度,射程 已达数十千米。受价格高和产能有限影响,目前光纤FPV在乌克兰无人机中占比<5%.精细化方面,可见光与红外、微光夜视融合微趋势,实现对恶劣、夜间等场景下目标清晰识别,为操控者或自主系统提供精准的战场视觉信息。微光夜视通过放大月光、星光等微弱信号,借助对可见光到近红外光敏感的探测器及计算光学算法成像,成像清晰,能辨识人脸五官和衣物 细节,适合需清晰识别目标的场景。红外热成像探测物体自身辐射的红外光,依据温差生成温度分布图像,不呈现颜色细节,但穿透力较强,可穿透烟雾、雨雪及雾霾,适合远 距离发现热源目标。AI化层面,目前越来越多FPV采用AI摄像头,其到达目的地之后可关闭GPS,用AI锁定目标,降低暴露风险,同时加强对目标捕捉识别。民用端:影石发布360度全景无人机(影翎AntiGravity A1)配套FPV眼镜,可实现转动头部即切换视角而无需改变无人机飞行状态,全景技术从 根本上消除了视觉盲区问题,满足了消费级用户对丰富创作素材的需求,大幅提升安全性与应用价值。军用端:1)俄乌均在装备FPV眼镜,通过人眼分辨率显示和视频直通技术获得沉浸式的飞行体验,提升操作的精确性和效率。 2)使用新型眼镜,操作员不必在开放空间,可以在掩护下或在装甲车内工作,减少暴露的风险。 3)俄方研制出可调整瞳距和屈光度的FPV眼镜Filin-1,减少长时间任务带来的负担与疲劳感.无人机作战已从单机执行任务逐渐向蜂群作战模式快速演变,当前 无人机协同作战处于机群阶段。AI算法使无人机能够实时处理大量数据,实现精准决策和自主任务 执行。同时,AI与集群技术的结合,有望推动无人机编队协同作战 成为趋势。美陆军计划2027年将部署首支“人机一体化作战编队”实现无人系统辅助地 面作战。俄罗斯于2024年开始着手组建无人系统部队,并计划于2025年第三 季度前组建完毕。无人化可较好应用于军工AI端侧,协同一体化趋势显著。FPV/无人狗/无人机 /无人车协同一体化,通过智能终端控制,或为人工智能较好的落地方向.从中国无人机军贸出口的国家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中东、北非及南亚等区域。其中,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阿联酋2010- 2025年3月交付TIV占比为前三,分别为 29%、 19%、12%。订单数量看,从2010年18架到2017年86架达到高峰,2019-2023年呈波动趋势.2010-2025年3月中国主要军用无人机军贸交付Wing Loong-2以87架交付量位居榜首,占主导地位,占比24%;CH-3为81架,占比 22%;CH-4B交付量67架.订单角度看,从2010年150架到2022年243架,呈现螺旋式增长,2022年达到峰值后近三年军用无人机订单断崖式下滑.无人机进口前10国合计占比约48%。前五名分别为乌克兰、巴基斯坦、沙特、阿富汗、阿联酋;出口格局更为集中,主要为美国、中国、土耳其、以色列,占据明显优势地位.2010年-2024年,ScanEagle以328架的订单数量位居榜首,2015年是订单高峰,达到69架,Bayraktar TB2订单量达203架,位列 第二,Wing Loong-2位列第三,共计142架。军工产业无人机发展为大势所趋,中国无人机发展从仿制到自主,正朝着有无人协同及低成本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以航天科技、 中航工业等集团为主,民企参与的格局。

热门推荐
专属顾问 1对1服务

联系电话
13681074969

扫码联系微信
足迹
购物车
快速下单
发布询盘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