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Global-PNG请登录免费注册
分享
收藏

2024中国传感器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Global PNG2025-09-16 09:43:38
0   收藏12 阅读
传感器是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的检测装置。其主要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

2024中国传感器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一、 中国传感器行业相关概述

1.1定义及分类

传感器种类繁多,主要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等部分组成

传感器是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的检测装置。其主要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等部分组成。目前,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可根据输入量、转换原理、输出信号的形式、输入和输出的特征、能源转换方式、应用范围等多种方式分类。具体情况如下:

1cccaf25-a21a-442d-9503-0a17882225b3.png

1.2发展历程

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遂步向MEMS化、智能化、网络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传感器行业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结构型传感器以及固体型传感器的出现与应用,国家意识到传感器在产业界的重要地位,所以在1986七五中将传感器技术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自此打开了国内研究传感器的实质发展阶段。随着国家不断推进研发,传感器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尤其是近年来,传感器作为物联网重要的组成部分,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催生研发热潮,市场地位凸显。

6b820be8-92e5-4f7a-8bd7-176e78aea19b.png

1.3产业链

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供应充足,下游行业智能化拉动传感器需求增加

从传感器行业产业链来看,上游主要包括各类传感器制造所需的原材料,常规材料包括半导体材料、陶瓷材料、金属材料等,这些原材料供应商在产业链中起着关键作用,为中游的传感器制造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中游是指传感器的制造;下游是指传感器主要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工业电子、汽车电子、通信电子、消费电子,在这些领域中,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为各行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11204f8e-b231-40da-a815-2f64c3e0dc13.png

上游:原材料规模不断扩大,传感器供应链稳定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对半导体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半导体材料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据统计,2022年中国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达914.4亿元,同比上涨11.49%,预计2024年行业规模将增长至1144.99亿元。作为传感器行业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的扩大将有利于刺激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进而保障传感器在半导体材料方面的供应稳定。

672b62f2-7877-4683-8b04-a2959142a8d2.png

陶瓷材料凭借出色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高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优良的耐腐蚀性和稳定性等,在传感器的制造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电子陶瓷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98亿元,预计2024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288亿元。随着电子陶瓷行业的不断发展,将为传感器行业提供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陶瓷材料,从而推动传感器产品迭代升级。

05853310-97b2-4c3b-b0b1-24a2a5f455e3.png

上游:我国金属材料分布广泛,为传感器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在传感器制造过程中,金属材料常被用作结构材料、电极、连接线等关键部件,因而在传感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得益于我国广袤的国土面积和多样的地质环境,使得我国能够开采多种类型的金属矿产,这为传感器行业提供充足的金属材料供应。据统计,2022年中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同比上涨4.89%6793.6万吨;预计2024年将增长至7293.84万吨。随着十种有色金属产量的不断增长,将为传感器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68560c3e-e1de-4534-a5b6-15da37a7ebac.png

de1001b5-9dd0-4790-931f-312f4950ca1f.png

下游:汽车电子是智能传感器的主要应用领域

传感器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各方面都有广泛应用。从应用领域来看,我国智能传感器下游行业主要包括汽车电子、工业制造、网络通信、消费电子和医疗等领域,占比分别为24.1%22%19.6%17.6%9.7%7%。汽车电子在智能传感器的应用中占比最大,汽车对智能传感器的需求类型还在持续拓展。智能网联汽车是指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联合,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随着汽车市场加速向智能网联化转型,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服务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2022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342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22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6.3%。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传感器的主要应用领域,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服务规模的扩大,传感器的需求量将大幅增加。

c15c660b-747a-4624-9943-fabce0af137a.png

下游:下游行业快速发展为传感器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国内各项政策扶持及大量资源投入的背景下,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4G基站和用户数量全球领先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据统计,2023年中国移动电话基站数达到1162万个,其中4G基站数为629.5万个,5G基站数为337.7万个。移动基站数量的增加无疑推动了我国网络通信行业市场规模的稳步增长。与此同时,传感器作为一种能够感知和获取环境信息的设备,在网络通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逐步商用,网络通信行业对传感器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

f1decc1e-165f-40cc-a22c-7d7c7a5ce497.png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消费电子产品不断涌现,行业渗透率不断提升,消费电子行业快速发展并形成庞大的产业规模。2022年中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达到18649亿元,预计2024年行业规模将增长至19772亿元。行业规模的增长势必会带动产业链相关产品的需求,这为传感器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91e5a901-c793-4fc1-b9b3-cd69e803e47b.png

二、 中国传感器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1政策分析

加快关键技术突破,推动行业数字化改造

传感器作为智能装备感知外部环境信息的自主输入装置,对智能装备的应用起着技术牵引和场景升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的高速发展,传感器在新兴的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移动终端等领域的应用突飞猛进,大幅扩展了应用空目。对此,国家日益重视传感器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重点提出加快关键技术突破、推动传感器技术升级:加快数据中信、移动通讯和轨道交通等应用场景的建设,进一步扩大行业应用;推动行业数字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质量波动等。

365a69d9-d994-4d0b-9789-63f794eae214.png

1247885a-b28e-4910-860d-9f2527b68442.png

2.2运行现状

全球:全球传感器规模不断增长,北美地区占据主要地位

受益于汽车、工业自动化、医疗、环保、消费等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市场需求的持续带动,为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这些领域对传感器的需求量大,推动了传感器市场的快速扩张。2022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为1840.5亿美元,智能传感器规模为432.9亿美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扩大,估计2023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2036.7亿美元,智能传感器规模达到489.3亿美元。

ed5bff3a-4999-47b2-b29d-d458d0d36e96.png

全球传感器市场的区域分布呈现多元化特点,不同地区的市场规模和发展速度各有特色。根据全球传感器行业市场区域分布来看,全球传感器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地,其中北美地区在全球传感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达43.3%。这主要得益于北美在技术开发、产业升级以及市场应用方面的领先地位。

8708a445-977d-4d46-9a49-9cd70240653b.png

中国:行业逐步向智能传感器转型,压力传感器是最大的细分市场

传感器在当今科技领域确实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是万物互联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传感器行业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22年行业规模达到3096.9亿元,估计2023年增长至3324.9亿元。

此外,随着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行业的迅猛发展传统传感器正逐步向智能传感器转型,智能传感器规模也不断扩大。2023年行业规模达到1429.6亿元左右。

52ef9f9f-367a-4ca3-83a1-11da77eea67e.png

2022年中国传感器产品结构来看,压力传感器是中国传感器产业中单一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其销售额达到588.6亿元;图像传感器排名第二,销售额为413.4亿元;位置传感器排名第三,销售额为321.1亿元。此外,流量、生物、运动、距离、温湿度、射频、气体等传感器也在市场中排名靠前。其中气体传感器在2022年所有细分领域中增长最快,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双碳战略的推进,以及人们对环境和健康的日益重视带动了气体传感器需求的增长。

cf499337-6858-4717-88e9-768cbb724d6e.png

中国:传感器企业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

近年来,我国传感器行业快速发展,历年新增企业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2019年中国传感器新增企业数量数量创历史高峰,达6748家。此后行业新增企业数量逐渐下降,2023年行业新增企业数量为243家。2024年截至311日,中国传感器企业新增3家。

bc66991d-fde7-4745-99f1-064ca8cb744d.png

虽然我国传感器行业不断发展,但企业数量区域分布却并不均衡。我国大部分传感器企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占比为56.86%;中南地区排名第二,占比为23%;华北地区排名第三,占比为8.36%。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这里拥有完善的产业链、丰富的人才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成熟的市场环境,为传感器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caf31901-a1a4-4e8f-bef5-8f5695ea6055.png

中国:行业技术水平持续迭代,国产化率不断提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智能制造、物联网、汽车等领域,对传感器技术的需求日益旺盛,从而推动了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创新。从中国传感器专利申请量来看,2018-2020年,中国传感器专利申请量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21-2023年专利申请量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40万项以上。2024年截至219日,中国传感器专利申请量达到0.6万项。随着国家对传感器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本土企业加快研发进程,我国传感器市场未来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传感器国产化率不断提高。据统计,中国智能传感器国产化率从2016年的13%增长至202031%,复合增速为24%。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国产化率达到75%以上,与前几年相比有较大提升。

096470eb-bdda-4438-9175-595768c75adc.png

三、 中国传感器行业细分市场

3.1细分市场——压力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种类丰富,MEMS压力传感器是其重要类型之一

压力传感器是能感受压力信号,并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压力信号转换成可用的输出的电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压力敏感元件和信号处理单元组成。根据工艺和工作原理不同,分为MEMS压力传感器、陶瓷压力传感器、溅射薄膜压力传感器、微熔压力传感器、传统应变片压力传感器、蓝宝石压力传感器、压电压力传感器、光纤压力传感器和谐振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作为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等众多行业。下游巨大的需求量推动中国压力传感器市场规模的增长,2022年中国压力传感器市场规模为588.6亿元,增速为6.5%;估计2023年行业规模达到646.8亿元,增速为9.9%

5acd7db5-212b-43da-9670-e04e0ca7b261.png

MEMS压力传感器是一种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制造的压力传感器。其凭借高精度和微型化的核心优势,应用领域最为广泛,主要包括汽车、消费电子、工业、军用、航空航天等。在2023MEMS压力传感器应用领域占比中:汽车占比最高,为40%;其次消费电子排名第二,占比为23%;医疗排名第三,为17%

d1dc8dea-8c13-44fa-aada-043d04b8bf6e.png

广泛的下游应用推动了MEMS压力传感器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据统计,2016年以来,中国MEMS压力传感器市场规模呈现逐年上涨趋势,2022年增长至179亿元,预计2025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89亿元,三年复合CAGR17.31%,市场空间较为广阔。

a7174a6a-976f-4c60-b9e1-ca8105449d7f.png

3.2细分市场 一一温度传感器

行业规模不断上涨,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占比较大

温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温度并将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设备。按照测量方式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接触式的检测部分与被测对象有良好的接触,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在市场结构中占比最大,为63%。非接触式的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互不接触,在部分应用领域受到限制,因此占比相对较小,为37%

d8479dc6-d3e0-4a94-a853-0a1eacb2a5ed.png

受汽车产业振兴、智能手机、4G/5G网络建设等利好因素影响,我国温度传感器行业发展较快。据统计,2016年以来,温度传感器行业规模不断上涨,预计未来随着物联网应用市场需求的带动和供热计量改革的推进,2025年行业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021.7亿元。

bd66657e-29c1-4b07-b9cb-8f62d263baba.png

3.3细分市场——气体传感器

行业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电化学气体传感器是目前主流的气体传感器

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借助敏感材料,与气体分子进行物理、化学反应,引起电学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将气体的类别、浓度等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并进行传输。按照技术原理,气体传感器可分为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催化燃烧气体传感器、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光学气体传感器、超声波气体传感器、光电离子探测气体传感器等。其中,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凭借成本低、准确性高等持点,是目前主流的气体传感器。

气体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具、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领域,随着智慧工业、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物联网场景需求的增加。

气体传感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市场规模不断提升。2022年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8亿元左右。

b864c7b0-55ec-490b-9104-f8d5d75166bd.png

821d7672-0b24-4f8f-a431-c76552d5ce4d.png

四、 中国传感器行业投融资

4.1融资动态

传感器行业持续受到关注,融资市场持续火热

随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传感器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融资市场持续火热。根据IT桔子数据,2012-2021年,传感器行业融资数量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随后2022年逐渐下降,2023年行业融资数量达到88件。2024年截至314日,行业融资数量为22件。从融资金额来看,2012-2021年传感器行业融资金额持续上涨,2021年达到最高,为383.96亿元,随后持续下降,2023年逐渐降至79.74亿元。2024年截至314日,行业融资金额为22.19亿元。总的来说,传感器行业的融资市场仍较为火热。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该行业的融资市场有望继续保持活跃。

8dc24feb-e2ff-4c84-8fb8-ff2d1b021a84.png

融资轮次处于早期阶段,主要关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

目前,大部分传感器企业的融资轮次仍然处于早期阶段。2024年融资轮次主要集中在战略融资和A轮,占比分别为23%18%。这些早期的融资轮次主要关注于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原型开发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通过这些融资,企业能够获取必要的资金支持,推动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为后续的融资和发展打下基础。

045b7406-7e4f-4d84-a04b-b840547dc9e3.png

0e4f92f6-0ef7-46dd-91fe-6d15269d6b36.png

项目建设如火如亲,进一步推动行业创新

近年来,在国家一揽子政策的推动下,传感器行业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传感器产业的持续创新和升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如202310月,世特美新能源汽车磁电传感器平湖生产基地项目签约落户浙江平湖经开区,该项目主要研发生产高品质、高可靠性的磁电传感器及位置传感器产品,这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更加智能化、国产化的传感器解决方案。

71fade50-7ad3-4287-b389-ff60ac8967f0.png

五、 中国传感器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5.0重点企业分析

竞争格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明显

传感器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不断演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大,行业内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目前,传感器行业按注册资本划分,可分为三个竞争梯队。其中第一梯队主要包括华工科技、歌尔股份和高德红外,都是业内的领军企业。这些企业拥有雄厚的注册资本,使得它们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都拥有较强的实力。第二梯队主要包括大立科技、中航电测和兆易创新,这些企业通常在某些特定领域或细分市场具有较强的优势,能够针对特定需求推出定制化的传感器产品。第三梯队主要包括威尔泰、汉威科技、森霸传感等,这些企业相较于前两者来说,注册资本和实力相对较弱,但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232eaca-830f-4137-8cff-3f7b7325cb16.png

5.1重点企业分析

华工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增强,积极推动传感器应用领域渗透

66f54f60-38bc-4728-b6bc-fa799298e6e2.png

华工科技成立于1999年,2000年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集团。一直以来,公司坚持以激光技术及其应用为主业,投资发展传感器产业。目前,公司已形成以激光加工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以信息通信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光联接、无线联接业务,以敏感电子技术为重要支撑的传感器以及激光防伪包装业务三大业务格局。

c7e33db2-9ca1-4faf-b221-da60350b7075.png

从企业经营业绩来看,2019-2022年,公司业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54.6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20.11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019年的5.03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9.06亿元。2023年,公司围绕客户需求持续创新,聚焦智能智造、联接、感知三大核心业务,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拓展新能源、智能制造两大增长极。但前三季度公司营业规模减少,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8.56%至72.08亿元;归母净利润受营运资金净回笼增加的影响,同比增长12.4%至8.12亿元。

997d83bd-6a23-470f-b3bf-947d9d78bafe.png

4ea36eeb-9346-40fc-8dbb-77fff9fed6b5.png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持续保持智能家居传感器、新能源汽车PTC加热器行业领先地位。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传感器及感知材料制造收入16.5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25%。其中在传感器方面公司实现收入14.61亿元,同比上涨45.31%。这主要得益于车载温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为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公司不断加强研发投入,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达到4.63亿元,较上年同期上涨25.05%。随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将有利于推动智能制造业务向总集成商转型,增强客户粘性;有利于推动感知业务向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不断渗透,促进新产品的推出;有利于联接业务推出更高带宽的光模块,并积极拓展海大客户等。

70263bdc-7c09-4fd4-9f17-3daeb33e85a4.png

5576467a-2a8a-4d64-9029-2619f5ac9195.png

高德红外:以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核心,积极推动红外传感器性能突破

319d612f-6c22-4aef-8e57-c4cceaf1a92f.png

高德红外成立于1999年,并于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是一家以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光电系统及新型完整装备系统总体研制生产企业。公司业务涵盖了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红外热像整机及以红外热成像为核心的综合光电系统、完整装备系统总体、传统非致命性弹药及信息化弹药四大业务板块。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航空航天、工业检测、检验检测、安防监控等领域。

b6a703c0-c583-41bd-9d1a-51f18f61fb9d.png

经过多年的研发投入与自主技术创新,凭借一体化科研生产体系优势,公司已成功搭建起从底层红外核心器件到完整装备系统总体产品的全产业链科研生产布局,形成了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优势

→科研生产体系优势

公司组建了从底层核心芯片、几十个分系统研究室到完整装备系统总体研究院的全产业链科研体系。

→产业链优势

构建了从底层红外核心器件,到综合光电系统,再到顶层完整装备系统总体的全产业链科研生产布局。

→自主创新优势

公司在全产业链各个研究领域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企业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以红外热成像技术为核心的独特技术优势。

4119829e-7c06-4c56-b681-01670146bc65.png

从企业经营业绩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27%,达16.13亿元,这主要是由于客户合同签订延迟尚在逐步恢复阶段,导致公司产品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5.8%,达2.86亿元,这主要是由于运营成本上涨,尤其研发投入、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导致公司净利润下降。整体来看,公司业绩承压,盈利能力进一步压缩。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在传感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最新的百万像素级产品预研落地,实现红外传感器可用像素的大幅提升;可见光传感器与红外传感器的像素特征级融合,使得传感器在环境感知精度方面有所提升。此外,在多传感器融合上,公司与国内自动驾驶龙头企业联合开发,未来将搭载红外传感器的 L2++级别智能辅助驾驶应用可实现量产。由于传感器技术更新迭代较快,高德红外作为一家在红外传感器及相关技术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的企业,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以保持行业领先地位。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同比上涨10.45%,达3.69亿元。

c83aabe4-758a-49ba-bbb1-efdd7ecc1f0f.png

兆易创新:终端需求疲软,公司传感器收入承压

3b6ca729-0fbb-476f-9de9-da8032644780.png

兆易创新成立于2005年,并于2016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是一家致力于存储器、控制器、传感器及周边产品研发的国际化芯片设计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业务范围涵善中国上海、深圳、合肥、西安、成都、苏州和香港,美国、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营销网络遍布全球,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本地化支持服务。

091f25de-93f4-4d74-b4e3-7d799f7a69de.png

受全球经济环境、地缘政治冲突等外部因素影响,半导体行业仍面临周期下行压力,消费电子市场整体表现低迷,工业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市场需求整体下滑明显,行业仍处于库存消化调整期。在此情况下,公司产品销售价格承压,经营业绩有所下降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94亿元,同比下降35.08%;归母净利润为4.34亿元,同比下降79.27%

061ee64f-c4a2-4e15-9c41-3f3b9121983b.png

目前,公司传感器业务主要通过子公司思立微开展,主要有触控芯片、指纹识别芯片两大类产品。在触控芯片方面,触控芯片包含自容和互容两大品类,涵盖手机、平板及智能家居等人们常见的人机交互领域,每年出货近亿颗,在通用型平板市占率达80%左右。在指纹识别芯片方面,公司多年来已在多款旗舰、高、中阶智能手机商用前置/后置/侧边电容和光学方案,成为市场主流方案商。除此之外,为智能门锁提供8*8mm到更小面积的嵌入式电容方案,为笔记本提供与电源键集成的Windows电容方案,未来也会提供更多服务于物联网/工业/车载等应用场景的识别精准/安全可靠指纹软硬方案。但由于终端市场需求疲软,公司2023年上半年传感器收入同比下降17.57%,达1,77亿元。预计随着市场需求的恢复,公司传感器业务有望恢复增长状态。

0a484324-124e-4c1a-8f7e-2f8ed73fdcc2.png

汉威科技:传感器产品种类丰富,积极推动柔性传感器应用领域拓展

ae277b58-1e0f-463d-b400-d3a623397268.png

汉威科技深耕行业20余年,是国内知名的气体传感器及仪表制造商、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成为以传感器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引领者,创造安全、环保、健康、智慧的工业和生活环境。公司成立于1998年,2009年于深交所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2011年,建立起以传感器为核心,以智能仪器仪表为支柱、以系统解决方案的物联网为导向的三大板块。2015年,以传感器为核心,建立物联网生态圈,全面开拓安全生产、民生健康、智慧城市、环境保护四大领域。2017年,公司荣登河南民营企业百强榜并正式更名为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已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性能跟国外基本相当,部分产品已经实现国产替代,推动了我国气体传感器产业从实验室研究到市场化落地的进程。

e37cbe12-3391-4e56-bb90-5d3541c9e444.png

8f8e3c3c-e076-4ab2-9a9e-e2683f21d8e2.png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拥有丰富的产品种类,每年为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各类传感器及模组达5000万支,累计服务客户超30000家。此外,智能仪器仪表、物联网解决方案等业务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为公司业绩增长作出重要贡献。据统计,公司近年来业绩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营业收入同比上涨3.4%,达23.9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4.94%,达2.76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受综合因素影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55%,达15.41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9.82%,达1.15亿元。

58126a36-8d88-4aee-8a0c-b2a16e327d79.png

2d2a00f9-f670-4a73-92f4-5aa55209608e.png

传感器是汉威科技旗下最具成长性和价值的核心业务板块之一,形成了领先的传感器技术平台。作为国际知名的气体传感器制造商,公司掌握厚膜、薄膜、MEMS、陶瓷等核心工艺能够生产半导体类、催化燃烧类、电化学类等主要种类气体传感器,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稳居气体传感器领域龙头地位此外,公司持续深耕传感器技术,横向拓宽压力、流量、红外、温湿度、加速度、振动等多门类传感器,成功研发出MEMS、柔性等传感器并得到市场认可。2023年上半年,公司传感器收入达到1.07亿元,同比下降18.34%

56ad779d-73b3-48e5-a7fc-5bd5a338c41f.png

a8b3f71c-4dd4-48b2-8fa6-fb69336f46d7.png

公司柔性微纳传感器业务主要由控股子公司苏州能斯达开展2023年上半年,苏州能斯达积极拓展柔性微纳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在医疗、电池等领域已取得较大突破。2023年上半年,苏州能斯达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销售收入不断增加,柔性微纳传感器目前已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有明确的应用,并与小米等知名企业展开良好合作,后续发展空间广阔。

ade01d15-ea6f-4d17-ba9c-6c09207b7fc9.png

7e90487c-9a0d-480d-b49c-f55c59323a17.png

随着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公司需要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来推动创新发展,建立技术壁垒,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加强产品研发,不断丰富传感器产品线,优化产品性能和质量,进而扩大行业影响力。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为1.3亿元,较上年同期上涨8.39%

森霸传感:公司业绩扭亏为盈,热释电红外传感器销售收入增长

7566b08c-6eeb-4d3f-a16f-4e24b09973aa.png

森霸传感始建于2005年,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专业传感器供应商。相关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分别是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系列、可见光传感器系列,主要应用于 LED 照明、安防、数码电子产品、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dfcbf361-59a3-4bad-9fc8-d1e606e8e1fd.png

33f7c4e4-8191-4c6e-a7f7-92664a0baf83.png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公司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是传感器行业内少有的具有自主研发能力、规模生产能力、完备销售网络的国内企业。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业绩扭亏为盈,营业收入同比上涨18.87%,达2.0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21.33%,达0.38亿元。

e687a61b-78d1-4aa5-bb7f-24987d59636d.png

从细分产品来看,2023年上半年,公司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实现收入1.03亿元,较上年同期上涨18.14%;可见光传感器实现收入0.1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89%,但与2022年上半年下降30.37%相比,降幅有所缩减。

3987b540-9849-4cde-a8fb-79fff19bda40.png

公司自成立以来,致力于以热释电红外传感器为代表的各类传感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同时高度重视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创新,积极引进研发人才与资源。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同比上涨34.42%,达0.13亿元。

4d5b56d9-ab5f-4c26-9b7c-6f4133d4463f.png

六、 中国传感器行业风险分析

6.1风险分析

宏观经济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传感器行业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汽车电子、工业制造、网络通信、消费电子和医疗等领域,这些领域与宏观经济波动呈现相关性,因此,宏观经济波动对传感器行业的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影响。在经济繁荣时期,传感器行业受益于各行业的扩张和技术创新,市场需求旺盛。然而,在经济衰退或增长放缓时期,企业可能减少投资,降低生产规模导致传感器需求下降。这种需求的波动对传感器企业的营收和利润产生直接影响。2023年,在下游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传感器企业业绩明显下滑,如兆易创新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5.08%,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9.27%;高德红外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27%;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5.8%。

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

传感器制造需要使用多种原材料,包括半导体材料、陶瓷材料等,这些原材料的价格与市场供需、国际经济形势等多种因素有关,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随着传感器应用领域的病毒案扩展,对原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若原材料价格上涨,势必会导致传感器生产成本的增加,进而提高传感器产品的销售价格,影响市场竞争力。此外,原料价格上涨还可能对企业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造成压力,尤其对于那些规模较小、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的企业来说,这种压力可能更加明显。因此,传感器企业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以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

技术更新换代较快,高端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新产品开发及时性不足的风险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传感器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对传感器的性能、精度、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企业无法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就可能导致新产品开发滞后于市场需求。这不仅可能导致企业失去市场份额,还可能影响其长期发展。因此,传感器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精度和可靠性。

高端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传感器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在研发、设计等方面对于专业化人才的研发能力、技术水平及经验积累等有着较高的要求。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传感器行业内已积累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但由于我国传感器行业起步较晚,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在高端人才储备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传感器作为这些技术的核心组件,需求量将持续增长,这导致对传感器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幅上升。然而,由于高端人才培养需要较长时间和深入的教育体系支持,未来行业仍将面临高端人才不足的风险。

七、 中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7,1发展趋势

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传感器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传感器在制造业、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对提升产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日益重视传感器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2023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全面深化长三角计量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加大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小型化矢量原子磁力仪、量子微波场强仪等量子传感器和太赫兹传感器、高端图像传感器、高速光电传感器等研制与应用。此外,《意见》还提出积极推动智能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联合攻关,服务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建设。《意见》的顺利实施,将有利于加大产学研用合作加快高端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对推动传感器行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有着积极意义,进而为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7.2发展趋势

行业应用范围不断拓劳,多传感器融合发展成为趋势

应用场景多元化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传感器的应用范围正不断拓宽,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传感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停车、结构监测、城市噪音管理等多个领域。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传感器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提升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智慧环境领域,传感器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它们可以用于森林火灾监测,通过实时监测燃烧气体和预警消防情况,帮助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在工业生产中,传感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实时监测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提前预警潜在的故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感器还开始应用于医疗、农业、航空航天等领域,行业应用场景多元化趋势明显。

多传感器融合与协同发展

随着设备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单个设备中搭载的传感器数量逐步增加。因此,多传感器的融合与协同将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通过融合不同传感器提供的数据,系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此外,多传感器的融合还可以提高了智能设备器件的集成化程度。通过将多个传感器集成到一个设备中,可以实现功能的多样化和性能的提升。同时,这种集成化设计也节约了内部空间,使得设备更加紧凑、轻便。这对于那些对空间要求严格的应用场景来说尤为重要,如航空航天、智能家居等。

7.3发展趋势

下游需求变化,产品尺寸遂渐微型化

产品尺寸微型化

消费电子领域对产品轻薄化有着较高的要求,使得传感器生产厂商不断缩小传感器芯片尺寸。通过微型化,传感器的精度、分辨率和响应速度将得到显著提升,使其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和响应各种物理量变化,满足各个领域对高精度测量的需求。同时,通过微型化设计,传感器的制造材料消耗减少,制造过程简化,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使得传感器更易于大规模生产和普及,推动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此外,微型化的传感器产品通常具有更低的功耗,这意味着设备在运行时消耗的电能更少,有助于延长设备的续航时间,特别是在电池供电的应用场景中如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等。因此,产品尺寸微型化将是传感器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热门推荐
专属顾问 1对1服务

联系电话
13681074969

扫码联系微信
足迹
购物车
快速下单
发布询盘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