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设备龙头起诉美国巨头,索赔9999万元!核心技术陷窃取风波
一场涉及中美两国半导体设备巨头的商业秘密大战正式打响,诉讼金额精准设定为9999万元人民币,距离中国法律规定的亿元级别重大诉讼仅一步之遥。
8月13日盘后,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屹唐股份发布公告,称已就美国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涉嫌侵犯商业秘密一事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诉讼金额高达9999万元。
屹唐股份指控应用材料公司非法获取并使用了其等离子体源及晶圆表面处理相关的核心技术秘密,并通过在中国境内申请专利的方式披露该技术秘密,将专利申请权据为己有。
01 诉讼核心事实与主张
根据屹唐股份在公告中披露的事实与理由,这场诉讼的核心围绕两项核心技术和两名关键员工展开。
利用高浓度、稳定均匀的等离子体进行晶圆表面处理是屹唐股份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干法去胶、干法蚀刻、表面处理及改性等半导体加工设备中。
公司在该领域拥有领先的原创性技术能力,并持有相关技术秘密。
应用材料公司招聘了曾在屹唐股份全资子公司Mattson Technology(MTI)工作的两名员工。
这两名员工对屹唐股份关于等离子体的产生和处理方法的核心技术十分了解,掌握相关设备结构和技术工艺。
在MTI任职期间,这两名员工均签署了保密协议,对包括涉案技术秘密在内的技术信息承担严格的保密义务。
屹唐股份提供的证据显示,应用材料公司招聘这两名员工后,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一份发明专利申请,其中主要发明人正是这两名前MTI员工。
该专利申请披露了屹唐股份与MTI共同所有的涉案技术秘密。
更令屹唐股份不满的是,应用材料公司还涉嫌将使用涉案技术秘密的产品向中国境内客户推广销售,进一步侵害其商业秘密权益。
02 诉讼请求与法律依据
在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交的诉讼文件中,屹唐股份提出六项明确诉求:
判令应用材料公司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包括停止以教唆等方式获取原告技术秘密,并在原告监督下销毁载有涉案技术秘密的技术资料载体。
判令被告停止以申请专利等方式披露原告技术秘密,并通知相关方配合履行停止披露要求,签署保守涉案技术秘密及不侵权承诺书。
要求应用材料停止使用、允许他人使用原告技术秘密,禁止在中国境内制造、委托制造及销售使用该技术秘密的产品,并销毁全部侵权产品。
确认被告申请的中国专利申请权归属于原告,判令被告不得擅自处分该专利申请,并在判决生效后三个月内办理变更手续,承担变更费用。
判令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制止侵权的合理支出(适用3倍惩罚性赔偿)合计9999万元。
判令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屹唐股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认为应用材料公司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的违法行为。诉讼金额精准设定为9999万元,恰在中国法院对亿元级别诉讼的不同处理标准之下,体现了其法律策略的考量。
03 屹唐股份:中国半导体设备新贵
作为原告,北京屹唐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半导体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公司于2025年7月8日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首日股价一度涨超200%。
截至8月13日收盘,股价报22.88元,总市值约676.23亿元。
屹唐股份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制造所需晶圆加工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面向全球集成电路制造厂商提供干法去胶设备、快速热处理设备、干法刻蚀设备等及配套工艺解决方案。
其技术实力源于2016年的跨境收购——收购美国知名半导体设备企业Mattson Technology(MTI),这也是中国资本首次成功跨境收购半导体装备公司。
MTI成立于1988年,聚焦价值量占比近八成的前道芯片制造工序,曾先后突破干法去胶设备、快速热处理设备及干法刻蚀设备等领域技术。
屹唐股份实际控制人为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下属的财政国资局。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7.63亿元、39.31亿元和46.3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83亿元、3.09亿元、5.41亿元,复合增长率18.9%。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净利润2.18亿元,同比增长113.09%,发展势头强劲。
04 应用材料公司:全球半导体设备巨头
被告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 Inc.)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之一。这家美国企业成立于1967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国际半导体设备公司。
应用材料公司技术实力与专利储备雄厚,官网显示其拥有超过2.2万项专利,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占据领导地位。截至2025年8月,市值约1512.3亿美元,远超屹唐股份的676亿元人民币。
其产品线几乎覆盖半导体制造全环节,包括原子层沉积、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蚀刻、离子注入等设备。公司在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超140个分支机构,员工超3.4万人。
202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应用材料公司营收71.7亿美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11.85亿美元,经营活动现金流9.25亿美元,营业利润率超30%。
本月初,应用材料公司宣布与苹果、德州仪器合作,加强美国芯片制造业——通过奥斯汀工厂向德州仪器美国生产基地提供美国产设备,用于制造苹果产品所需基础类半导体。同时,计划在亚利桑那州投资逾2亿美元,建设先进制造工厂生产半导体设备关键组件。
05 半导体设备行业的知识产权之战
半导体设备行业技术密集、竞争激烈,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诉讼频发。就在屹唐股份起诉应用材料公司前,全球芯片代工龙头台积电也曝出商业秘密泄露事件。
2025年8月初,台积电称其先进制程芯片制造技术可能存在商业机密泄露,机密流向日本设备制造商东京电子公司。
调查显示,事件涉及10人:1人是跳槽至东京电子的台积电前员工,已被收押,其通过昔日同事获取商业秘密;6名研发中心人员因传送2纳米相关资料被调离;3名2纳米试产人员居家远程工作时违规连接内网,拍摄至少400张制程整合技术照泄露给东京电子员工,被开除并移交司法部门。
更值得关注的是,应用材料公司与屹唐股份子公司的商业秘密纠纷早有先例。2023年6月,应用材料公司起诉屹唐股份子公司MTI,指控其14个月内挖走17位资深工程师,以窃取商业机密。
应用材料公司在法庭文件中指出,跳槽的高级部门经理和研究人员掌握其芯片制造技术等敏感信息,可能让MTI在技术突破上获得优势。MTI则否认不当行为,称索赔“毫无依据”。
06 法律视角下的商业秘密保护
屹唐股份此次诉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中商业秘密保护条款。该法第九条明确禁止以下行为:
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
违反保密义务或权利人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屹唐股份要求的3倍惩罚性赔偿,依据该法中“恶意实施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且情节严重的,可在实际损失或侵权人获利基础上,最高判处五倍以下赔偿”的规定。
司法实践中,中国法院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加强。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受理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上诉案件6183件,审结5465件,同比分别增长18%和13%,其中包括多起半导体、通信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利和商业秘密纠纷。
值得注意的是,“必需设施原则” 在知识产权保护中作用关键。该原则源于1912年美国终端铁路案判决:若上游主导企业控制下游生产不可缺少且不可复制的必需设施(含技术等),有义务允许下游厂商以合理条款使用,避免反竞争后果。
中国法律体系中,必需设施概念首次出现于2010年《工商行政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此后多个反垄断规定提及或明确其认定规则。
07 诉讼影响与行业展望
屹唐股份在公告中表示,本次诉讼是为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合法权益及公平市场环境的正当举措,不会对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也不影响正常生产。
因案件尚未开庭,公司暂无法判断对利润的影响,最终以法院生效判决为准。
半导体设备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此次诉讼发生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更显敏感复杂——2023年美国收紧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中国则加大产业自主可控扶持力度。
从屹唐股份业务看,中国市场销售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境内销售收入占比从45.15%升至66.67%,境内专用设备收入占比从48.57%升至72.74%。
这一趋势表明,在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替代加速下,以屹唐股份为代表的国内企业迎来发展机遇。此次诉讼无论结果如何,都将成为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觉醒的标志性事件。
对行业而言,此次诉讼也敲响警钟:技术竞争加剧下,企业需完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包括加强员工保密教育、技术信息分级管理、强化离职员工竞业限制等;同时,招聘竞争对手前员工时需谨慎,避免卷入知识产权纠纷。
屹唐股份与MTI的整合曾被视为中美技术合作典范,应用材料公司作为首家进入中国的国际半导体设备企业深耕多年,如今因商业秘密纠纷对簿公堂,凸显半导体产业竞争的白热化。
诉讼结果影响深远:若屹唐胜诉,将提振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信心;若应用材料抗辩成功,可能改变跨国企业在华技术管理策略。
无论结局如何,此案已向全球半导体产业释放明确信号:知识产权保护将成为未来十年产业竞争的新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