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昇腾芯片遭美全面封杀!
近期,美国工业与安全局(BIS)再次释放强硬信号,明确指出:在全球任何地方使用华为昇腾AI芯片的行为,均违反美国出口管制条例。 这一规定并非针对制造或销售,而是将“使用行为”本身纳入出口管制范畴,其打击范围之广、执行逻辑之严,堪称“长臂管辖”在科技领域的又一极端体现。
此次禁令表明,美国不仅限制中国获取技术,更试图扼杀中国技术的全球应用场景,从“卡脖子”升级为“卡生态”,目标直指中国AI产业的高端化(如大模型训练)。结合近期对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的限制,美国正系统性阻断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
这不仅为华为昇腾AI芯片的全球商业化蒙上阴影,也对中国AI芯片自主生态的构建提出更严峻的挑战。
从“禁售”到“禁用”:BIS的战略升级
自2019年起,美国就通过“实体清单”和“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R)”封锁华为,禁止全球使用含美国技术的设备向其供货。在FDPR框架下,即便华为从第三国采购芯片、设备或服务,只要其中涉及美国技术、软件或设备,仍属于受控范围。
而这一次,BIS更进一步,明确“使用华为昇腾芯片”也属于违规行为。也就是说,无论是在中东、东南亚、非洲还是欧洲,只要某家公司部署了昇腾芯片用于AI训练或推理,无论是否由华为直接销售,均可能触碰美国出口管制红线。
此举的政策含义极为深远:美国试图彻底切断华为昇腾芯片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渠道,进一步孤立其AI算力生态。
全球AI客户与服务商面临合规风险
这一禁令将直接冲击全球AI企业和服务商的使用决策,尤其是在以下几个层面:
1.海外AI企业避用昇腾平台
在AI训练或部署阶段,许多企业需要调用美国开发的AI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使用含美技术的软件库,甚至在美国云平台(如AWS、Google Cloud)上开发预训练模型。即便最终将模型部署在昇腾平台上,也可能构成“间接使用美国技术服务于受限实体”,从而违反FDPR。
2.云服务商客户结构受限
华为云在海外市场(尤其是中东、东南亚、非洲)正积极推广基于昇腾的AI算力服务。但在当前环境下,企业客户一旦选择昇腾平台,就可能遭遇被美国调查或断供的风险,导致客户望而却步。
3.AI工具生态“去昇腾化”趋势加强
一些第三方AI软件公司、算法框架开发者、模型服务平台等可能选择放弃对昇腾平台的适配,以规避合规风险。这将进一步削弱昇腾生态的全球兼容性和开放性。
中国AI芯片自立自强之路更加艰难
美国BIS的最新表态,不仅阻断了昇腾芯片的全球使用空间,也变相迫使中国AI芯片企业必须加快全链条国产化、去美化的步伐:
1.AI芯片生态闭环建设提速
华为已在加速构建昇腾芯片+昇思MindSpore框架+本地训练平台+国产数据中心的闭环体系,从底层硬件到软件栈全面去美。这种“闭环自足”的算力生态,将成为未来国产AI产业的重要支撑。
2.AI算力“内循环”机制形成
随着海外市场受限,昇腾芯片的主要应用场景将集中在国内政务、金融、电信、交通、制造等关键行业,由政府和国企主导采购,形成相对稳定的内需支撑体系。
3.对技术壁垒的战略应对升级
美国通过技术封锁施压,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激发中国在EDA工具、芯片制造、设备材料等环节的长期投入。以华为海思为例,其正积极拓展在制造、光学互联、3D堆叠等领域的创新,意图跳跃式突破。
昇腾平台:挑战之中孕育战略机会
不可否认,美国BIS的限制使昇腾AI芯片的全球化之路步履维艰。
然而,从战略角度看,“被打压”本身也正说明昇腾的技术实力已对全球格局产生威胁。 若昇腾平台最终能在封锁中实现突围,不仅将带动中国AI芯片的整体跃升,也将打破美国对高端AI算力的垄断。
从长期战略来看,国内应持续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如光刻机、先进封装等,推动“内循环”技术生态如开源指令集RISC-V、华为鸿蒙+昇腾组合。
未来几年,应将持续观察几个关键变量:
•华为昇腾在国内是否能建立起超过10万片级的落地规模;
•是否能持续吸引中国顶尖AI公司和研究机构进行平台迁移;
•政府是否加大“算力基础设施”投资,将昇腾平台纳入“新基建”重点;
•华为在芯片设计、系统集成、软件生态方面能否构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体系。
结语:
昇腾的挑战,正是中国高端芯片命运的缩影。在全球科技战愈演愈烈的当下,每一次压制都可能孕育一次自立,每一次禁令背后都藏着一次突围。对于昇腾而言,现在不是“能不能生存”的问题,而是“如何在被限制的边界中找到新生”的抉择。